光影交织二十年 新兴校友现双星

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星链中,在粤北的山区中,两束看似迥异的光,正以量子纠缠般的姿态重构中国生产、中国制造的基因图谱。东莞帝晶灯饰的智能照明系统以极速的光色调控精度,重新定义着城市天际线的呼吸韵律;总部位于云浮市新兴县的上市公司温氏集团遍布全国的高效养殖场,则每天通过精准饲喂数据链,编织着现代农业的数字神经网络。这两束光的源头,都指向同一所深植岭南大地的高校——肇庆学院。

李家强,1997届机电专业学生。现任东莞市帝晶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、新兴智慧停车运营中心总经理。

叶建兴,1994届物理教育专业 学生。现任温氏系企业广东筠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、云浮市黄岗实验中学董事长、新兴县北英实验学校董事长。

当李家强在迪拜调试全息投影照明系统时,叶建兴正在广东阳西养殖基地指导农户,如何使用脑机接口饲喂装置,这两位跨越机械与教育领域的新兴县校友,用二十年光阴共同解构着一个母校的教育命题: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,如何转化为驱动产业跃迁的核聚变能量。

李家强在设计室日志中写下:“应用型人才的力行,是将无数心血演变为公司发展的持之以恒的自觉行为——就像校训碑上的八个鎏金大字,必须在产业熔炉中淬炼出人性的温度。”

叶建兴在2004年公司年会上发言,掷地有声:公司的发展,维系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生活。我们的努力,其实就是一种善举,这就是可以载物的厚德。

从教书匠到百亿企业总裁的华丽转身

三年前,叶建兴在公司的总结会上说:“真正的明智,是让大学课堂上的公式,在泥土里发生链式反应,绽放出诱人的芬芳。”这种从理论推演到实践智慧的相变过程,印证了肇庆学院“明智”校训的前瞻性——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培养系统思维,让知识走出黑板,在生产线上完成价值增殖。

1997年的夏天,肇庆教育学院物理系教育专业毕业后,到新兴县大江中学任物理教师。实验室的静电起电机摇柄早已生锈。他接手的第一届学生里,有个叫阿坤的男孩总把电流表正负极接反,却能在三分钟内用废旧收音机零件拼出个简易门铃。某个傍晚,当这个总是把校服穿得皱巴巴的少年,把用松脂封装好的门铃挂在他宿舍门口时,我忽然理解了大学老教授说的"应用型人才"的真义——不是把知识锁在象牙塔里,而是让它在泥土里开出花来。

2000年调到明德中学任教,并且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,面对问题差生,他不厌其烦地与学生、家长沟通,循循善诱第二学期结束时,差生转化率100%。班主任的这顶工作让他意识到自己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,这也为他今后的华丽转身埋下了伏笔。由于育人、教书出色,他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与提拔,也坚定了他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。

2003年一节物理课中,他在讲授电兹定律时,有个学生发言:这能让我家里养的鸡长得快吗?牛头不对马嘴的提问,令叶建兴愕然不上。那时温氏集团已成立三五年了,实行“公司+农方”的经营模式,许多农户已走上了致富之路。那一刻,叶建兴立下了转行的决心。

2004年春天,他怀着换个赛道积累胆量与经验的初衷,面试了联营公司的招聘,不久,温氏集团车岗分公司向他伸出了甘榄枝。总经理一见面,他就开门见山:“我需一个办公室主任,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,你愿不愿意来”?",他想起实验室里那些总把电压表读成电流的孩子,想起了电兹定律那堂课上学生诘问,想起沼气池边农户们粗糙的手,忽然明白有些课堂不在教室里,坚定地点了点头。

温氏企业的五年里,他的办公室主任的工作,是从在种鸡场养鸡开始。夏日里的一天,他在鸡舍里搬饲料,手机突然响了——是明德中学那个总接错电线的阿坤,他考上华南农大了,电话里说:"叶老师,我现在知道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当电压表用了!"那一刻,我正往料槽里倒饲料,汗水糊住了眼睛,自尊心也好像随着饲料倾进了糟里。再不提升自己,我这个老师,学生毕业后怎有颜见他?用了两周晚上的时间,从方案到简易图纸设计,物理老师的功底终于派上用场,一个自动进料系统完成了,发展到今天,养殖户可以在外地通过手机就可以喂鸡了,从一个人最多可以养5000羽,到现在的50000羽!个中艰辛,只有叶建兴最清楚,从最初的讥笑、异想天开到个人英雄主义,什么难听的说话都有,但他内心笃信校训中的“力行”,坚持不懈,不断试验,终于成功!

前三个月他都在基层。晚上深入学习生产各环节的技术资料,白天把晚上学习的内容付诸实践。

那五年他学会了三件事:把技术术语翻译成农户能听懂的话(比如把"料肉比"说成"吃几斤饲料长一斤肉");用Excel表格算清"养一万只鸡需要多少平方的鸡舍";更重要的是,明白了温氏创始人说的"企业不是养鸡的,是养人的"这句哲理。

破局:阳西分公司的背水一战

2009年去阳西那天,天上下着岭南特有的"白撞雨"。公司老总对他说:"阳西公司的成败,你是我手上最后一张牌!"确实,阳西分公司连续三年亏损,前任经理走的时候,政府不理解,农户不支持,社会在质疑。这真的要破釜沉舟,没有回头路了。面对人生以来最大的挑战,叶建兴握着拳头,誓言旦旦:一定要让阳西公司起死回生!

到任第一周,他就遇到"下马威"。猪场所在地的村民因以往的矛盾,堵住了运饲料的车不让进场,他带着班子和政府工作人员连夜到村里协调,此时,在学校做班主任时练就的沟通能力就凸现出来了,三个小时后,本着共同富裕的真诚,终于打动了村民放行饲料车。真正扭转局面的是和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,2011年春节时,阳西分公司破天荒发了年终奖,终于扭亏为盈了,叶建兴兑现了对总公司老总的承诺。发奖金那天,他在笔记本写下两句话"教书育人到养鸡育人一脉相承","三尺讲台连万顷鸡舍同此初心",上面加四个字"知行合一"。

蝶变:筠诚控股的十二年征程

2013年受命回集团筹建筠诚控股时,他36岁,正是风华正茂之年。筹备组第一次资金筹划会议上,投行的人张口闭口"PE倍数""对赌协议",我满脑子都是阳西鸡舍里的温湿度计。当晚回家,我就查资料,筠诚控股就像个特殊"笼子":地产板块是"鸡",现金流稳定;环保板是"兔",跑得快但难捉摸;教育板块呢?我想起那个总把电流表读成电压表的孩子,突然明白教书育人才是那个让鸡鸭兔都增值的"饲料"。所以他自告奋勇担任了公司旗下两间学校的董事长。

管理地产项目时,他把当年物理实验课的"控制变量法"用在工程管理上:同样的施工队,只改变材料应用,不降标准,成本下降12%,黄岗实验中学筹建谈判时。师生比,总课时量,合格率等名词彻底征服合作方。

2020年疫情初期,集团酒店板块现金流告急。也急得他抓耳挠腮的,“明智”的校训,使他顿然醒悟,创造性地让酒店发行优惠套券,迅速充实了现金流。

回归:当教育遇见资本

现在有时站在黄岗实验中学的讲台上,他给高中生讲"企业管理的牛顿三定律":惯性定律(企业转型需要外力),加速度定律(团队合力越大变革越快),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(你对学校的态度就是社会对你的态度)。讲台下,有个总把"利润"写成"润利"的男孩举手:"叶老师,那您当年为什么放弃物理老师这个'外力'?"

拿起粉笔,他在黑板上画了条抛物线:"你们看,物理老师是我的初速度,温氏的平台是加速度,但决定轨迹的始终是重力——这个重力,就是我们内心让更多人因教育受益'的执念,这个过程,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。

“明智 力行”一直鞭策着叶建兴不断走上新的台阶

此刻窗外,温氏集团总部大楼玻璃墙灯亮起,黄灯一闪一闪,像极了当年实验室里的小灯泡。他忽然明白,所谓应用型人才,不过是把每个知识焊接到时代的电路板上,让电流通过时,既能点亮一间教室,也能照亮一个产业,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电能,这仿佛是“明智 力行”校训精神在闪炼。

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蜕变为两间公司的掌舵人

2000年盛夏,怀揣着肇庆学院物理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证书,李家强奔赴广东大工厂东莞市。彼时的东莞正值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,无数机遇在这片热土上涌动,他与灯具行业的缘分,也自此悄然开启。

倔强:初入职场,他进入了一家本地灯具企业,成为一名灯具产品设计师。机械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,从灯具结构的优化到光学性能的调试,从原材料的甄选到生产工艺的适配,他沉浸在设计的世界里,不攻克技术誓不罢休,最使公司震撼的一次,是2003年的冬天,他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,最终完成了设计,发出邮件时附了一句“请勿打扰,本人专心睡觉”,随后躺在办公室行军床上呼呼大睡!弄得公司老总派专人进去守护,他设计的那款灯饰,在四个月后的招商会上,大放异彩,为公司带来了无数的客户。四年间,他主导设计的多款民用灯具成功投入市场,看着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千家万户使用的产品,那种成就感让其更加坚定了在灯具行业深耕的决心。

蝶变:2004年,企业内部实行业务调整,意在培养公司全才形骨干,李家强主动提出转型至灯具产品工程销售岗位。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——设计工作让其对产品了如指掌,而销售则能让他直接接触市场,了解客户真实需求。此后的八年,李家强成了“空中飞人”,带着样品奔波于全国各大城市,从与开发商洽谈合作到为酒店项目提供定制方案,从跟进招投标流程到协调后期对接,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,校训中的“力行”已深深地根柏在他的脑海里。旅途中的奔波、谈判时的博弈、项目落地后的喜悦,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客户人脉,更锻炼了其统筹全局的能力和抗压的韧性。

耸立:2012年,在灯具行业摸爬滚打十二年之后,李家强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——离开任职多年的企业,创办东莞市帝晶灯饰有限公司。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,他将公司定位为酒店灯饰专业服务商,涵盖设计、生产、销售、安装全链条服务。创业初期,资金短缺、团队搭建、产能爬坡等难题接踵而至。他带领团队驻扎在生产车间,优化生产流程;亲自带队拜访潜在客户,用专业方案赢得信任。从承接本地小型酒店项目起步,我们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贴心的服务,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。

如今,帝晶灯饰已成长为国内酒店灯饰领域的知名企业,产品不仅覆盖全国各大城市,还远销海外。

2020年,李家强得知家乡新兴县城创建文明卫生城市,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乱停乱放的车辆,政府头疼、群众怨声载道。李家强带一个团队,回来调研了两周,拿出了一个ppp的廿年期限的投资方案,最终投标成功。投入数千万元,建设两栋智慧停车大楼以及4000多个街道智慧停车位,在短时间内,使县城停车秩序井然。

回顾二十几年的历程,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两大企业掌舵人,李家强笃信“专注与力行”,这也是他在肇庆学院的求学经历中,校训的精神所在,这种在校园就已扎根的理念,将会在他今后的职业生漄中,赋予他生生不息的动力,书写行业的新篇章,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,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暮色中的肇庆星湖,仿佛倒映着两座逐渐融合的产业量子门:东岸是帝晶灯饰的量子照明研发中心,西岸是温氏集团的农业量子计算平台。二十年多前从这里出发的绿皮火车,如今已化作承载中国生产中国制造国的中国创造跃迁的量子列车。而肇庆学院的应用型基因,正如光子与电子的永恒交织,在服务大湾区产业升级中,在带领农民致富乡村振兴中,持续释放着改变时代的量子能量。这或许就是高等教育最动人的模样——当校训精神与产业脉搏形成量子共振,当实验室智慧与田间地头发生量子交织,教育便真正成为了推动文明进步的永恒之光。

星湖的波光里,倒映着无数个李家强和叶建兴的影子,微风轻抚着湖边的树叶,“唦唦”作响,似是数说着这些学子发展历程的故事。他们用二三十年的光阴证明:应用型高校不是产业的附庸,而是创新生态的量子的交织者;不是知识的搬运工,而是未来图景的量子绘制者。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夜空被智能灯光量子化,当乡村的鸡舍里传出物联网设备的量子嗡鸣,我们终于看清:教育的真谛,在于让每个灵魂都能找到照亮世界的独特量子频率。这频率,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。

作者:梁文达;1985年入读肇庆师专中文系,1988年毕业;在新兴县人大机关退休。

©版权所有:肇庆学院校友会、基金会秘书处
地址:肇庆学院主校区行政大楼1楼119-122房 邮政编码:526061